断章取意
- 成语断章取意
- 繁体斷章取意
- 拼音duàn zhāng qǔ yì
- 怎么读
- 注音 ㄉㄨㄢˋ ㄓㄤ ㄑㄩˇ ㄧˋ
- 语法 连动式成语
- 解释 见“断章取义”。
- 出处 唐・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断章取意,唯须得情,若不惬当,罪有科罚。”
- 近义词 断章取义
- 用法 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歪曲原意
- 例子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6回:“如今只断章取意,念出底下一句,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?”
断章取意的意思
即“断章取义”。见“断章取义”条。【典故】此处所列为“断章取义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据《左传・襄公二十八年》载,春秋齐国的庆舍极为宠爱家臣卢蒲癸,甚至将女儿许配给他。但庆氏与卢蒲氏都姓姜,所以有人问卢蒲癸说:“男女结婚应该分辨是否同姓,你怎么会完全不回避同宗的女子呢?”他则回答:“同宗的人既不回避我,我何必要回避他呢?这就像赋诗明志时,可以断章取义,我只取我所需要的,哪还知道甚么同宗呢?”卢蒲癸所谓的“赋诗断章,余取所求焉”,指的是春秋时代的人,在外交场合或日常生活中,常会截取既有诗篇中一部分的句义来表达自己的意志与立场。例如《左传・襄公十四年》载:晋、鲁等国攻打秦国,军队至泾水,大家为是否渡河而犹豫不决,晋国大夫请鲁国大夫孙叔豹表示意见,孙叔豹就赋了〈匏有苦叶〉,这首诗现存《诗经・邶风》中,首章是:“匏有苦叶,济有深涉;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原诗是刻画一位待嫁女子决意出嫁的心情。但这当然不是孙叔豹想要表达的意思,他只是借以表示,无论水深水浅,一定要渡过河去。这种“赋诗断章”的方式,在《左传》中屡见不鲜,所以卢蒲癸才会有“赋诗断章,余取所求焉”的说辞。后来“断章取义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原专指截取《诗经》的前身当时称为《诗》的诗集中某诗的部分以为己用,而不顾原诗的本意。今则多用来泛指截取诗文或谈话中的某一段落而言。
【断章取意】成语接龙有哪些
以"意"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:
以"断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: